傅山,1607年于山西阳曲这一古老之地诞生,1684年在此世间告别。他的存在,是明末清初思想与艺术的见证。在众多笔名中,他以字青主、公它最为人知,而乔山、石道人则是他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而到了晚年,他又被称为真山或朱衣道人,仿佛每个名字都承载着他不同的生活篇章和艺术探索。
傅氏涉猎广泛,从经史到诸子,再到佛道之学,他均有所涉足。他对医学尤其感兴趣,这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也反映在他的实践中。诗书画三绝,不论是篆、隶、正草,他都能精通其中。而行书,则成为他独特风格的象征。
马宗霍《霎岳楼笔谈》中的赞语:“青主隶书,论者谓怪过而近于俗;然草书则宕逸浑脱,可与石斋(黄道周)、觉斯(王铎)伯仲。”这番评价不仅说明了傅山草书的高超,更隐含着一种对传统与创新之间平衡的思考。
除了文学创作外,傅山还擅长绘画,其竹影流露着生命力与韵味。而收藏金石古籍,以及精湛的篆刻技艺,使得他的才华横溢无边。著作丰富,其中《霜江龛集》和《荀子评注》等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文献。
至于那幅孟浩然五律十八首的手稿,它不仅是 傅山手迹,更是一种精神追求的一种展现。这份纸本墨迹,以友情为契机,在当时即挥就,无需修饰,只凭借一己之力便勾勒出如此美妙。此卷落笔情深气势磅礴,每一个字形皆表现出创造性的冲动。虽然看似杂乱无章,但细读却可见条理分明,用墨亦随意但不失节奏感相互呼应。此诗卷,如同生命本身,即使表面显得混沌,却蕴藏着坚韧与力量。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傅 山 的艺术观念和内心世界如何通过文字而得到展示,此乃真正意义上的“作字先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