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远,黄梅戏音乐工作者,以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为黄梅戏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艺术道路并不平坦,他曾在山区的闭塞环境中成长,但这并未阻止他追求音乐梦想。在中学时期,他自学乐器,如二胡、口琴、笛子等,并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志远开始尝试作曲,这让他发现自己有着编排歌曲和舞台剧的天赋。他21岁时,就能独立完成作曲、配器和指挥工作。这份才能很快被剧团同仁所认可,使得徐志远不仅是一名鼓手,也成为了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创作者。
1981年,徐志远考进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进修班,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过程。但他凭借坚定的决心和卓越的能力,最终成为安徽地区唯一被录取的学生。师从何占豪、刘如曾教授等著名导师,他在那里接受了高水平的教育与训练。
毕业后,徐志远选择回归到岳西,而不是留校继续深造,这表明了他对于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充满热情。在1991年推出的黄梅戏舞台剧《红楼梦》中,徐志远展现了他的才华与创新思维。他将现代元素融入古典作品中,使之具有时代感,同时保持了原有的艺术魅力。
此外,《秋千架》的成功也证明了徐志远在把其他音乐元素融入黄梅戏中的实力。通过结合西洋歌剧和百老汇音乐剧的艺术特色,他为当代戏曲注入了娱乐性与喜剧性,让《秋千架》成为了中国地方戏与音乐剧结合的一个新风向标。
除了专业创作工作之外,徐志遠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他发表过多篇论文,并担任过《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责任编辑及岳西高腔分支主编。他强调,要适应多元化时代,不仅要保护经典,还要不断探索新领域,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此外,他还创建了一系列经典且受欢迎的手法,如《四季美人》、《美江南》,以及儿童劇《男子汉行动》等,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独特的声音。此生事迹充分体现出一位杰出的文化工作者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传统艺术带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