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宦界中,王君直初出茅庐。后来,他回到了津门,从事理盐业。在他的生活中,有一段特别的篇章,那就是他对京剧的热爱。王君直不仅喜欢听谭鑫培演唱,更是广交伶人,与他们共同探讨京剧艺术。他尤其欣赏谭鑫培的演技,以至于自己也开始模仿他的表演。
有一天,在某个饭庄里,王君直高声歌唱,为宾客带来了欢乐。当时巧合的是,谭鑫培也正好在隔壁座位上享用晚餐,当他听到那熟悉的声音时,不禁惊讶地问身边的人:“这声音和唱腔怎么这么像我呢?”当时与他们同桌的一位朋友回答说:“确实如此,这个人嗓音清亮醇厚,就像是您。”
听闻此事,王君直立刻走过去向谭鑫培表示敬意,并请教一些技艺。这就这样,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每当谭鑫培到津门表演时,王君直必定会前去观看并学习。此外,无论是在北京还是津门,他总是能够抽空和谭鑫培见面,并从他那里学到更多关于京剧艺术的小知识。
1914年,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了——王君直参加了位于北京的“春阳友会”票社。在回到家乡后,他继续经营着自己的盐业业务,但即便工作繁忙,他仍然会抽时间去雅韵国风票房走动,为票友们服务。由于擅长京剧中的文采斐然角色,如《空城计》、《击鼓骂曹》等,以及精通念白与造诣较深,所以每字每腔都力求摹真再现。但遗憾的是,由于不擅长工夫,更让人感觉面部表情失之呆板。
尽管如此,他依旧是一位热心公益、经常参与义务戏演出的戏迷,对艺术充满无限热情。不论是余叔岩、孟小冬还是安舒元,都曾向他请教过一些技术细节。他总是愿意倾囊相授,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别人提升自己的 京剧水平。
因此,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在书写历史,或是在提炼文化精华上,都需要像王君直那样,用心感悟,用情投入,用智慧解读。而这份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也许正是我们今天能看到那些色彩斑斓、充满故事意味的脸谱所蕴含的情感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