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安子陵军事物品的守护者

在深邃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名叫谢国安的人物,他是一位现代藏学家的光辉代表。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县的他,自小便对藏族文化和宗教有着浓厚的兴趣。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岁时的谢国安逃离家乡,前往拉萨,并在哲蚌寺学习经典半年。此后,他又去了锡金甘托克,与美国传教士结识,对基督教产生了兴趣。

随后,谢国安前往印度大吉岭,在当地的一所教会学校学习藏文、英文和梵文,这段学习历时三年的经历对他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他还在大吉岭的教会受洗,并取了一个新的名字“保罗”(Paul)。这一举动标志着他从佛教转变为基督徒。

之后,谢国安应孟加拉亚洲学会之请,在加尔各答校订《藏文大藏经·甘珠尔》。这项工作不仅展现了他的专业能力,也增强了他与西方学术界之间的联系。

宣统三年(1911年)的辛亥革命爆发后,驻藏川军哗变,但经过谈判,最终川军缴械并由藏方发给路费,由印度返川。元年(1912年),随同取道印度的川军返回内地。他也曾任职于打箭炉国立师范学校和康定师范学校,教授藏文,并致力于藏学研究。

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期,被西康省政府聘为顾问,同时担任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在这个阶段,他主要从事翻译与教学工作,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帮助。他还参与了法国学者石泰安(R.A.Stein)翻译《格萨尔王传》的项目,该作品最终成为了石泰安获博士学位论文之一。

35年(1946年),谢国安与任乃强等共同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康藏研究的民间学术团体“康藏研究社”。作为该团体中的重要成员,他出版《康藏研究月刊》,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高原地区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方面的心得文章,如《冈底斯山世异》、《再谈羌塘风俗》等。

1950年代,即使是身处晚年的谢国安,也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不顾个人安全参加人民解放军的事业,最终调往军区干部学校担任蔵语教授直至1954年退休疗养。1966年,在北京病逝于79岁高龄,其贡献不仅限于对《格萨尔王传》的收集整理,还包括培养了一代代新人,对中国现代社会作出了积极影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