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一生中,曾经有一个时期,我是铁道科学研究院的一名工程师。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自动测试领域,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并且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获得了数篇奖项。我还发现了一些与钢轨波浪形磨耗相关的新理论,这一点被誉为“铁道系统中的哥纯巴哈猜想难题”。这个理论甚至得到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认可,在1984年的年会上被选中进行发表。
然而,当我深入研究和探索时,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道路并非完美无缺。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我参与了中国首届星火杯发明竞赛,并意外地赢得了两项发明奖。这次经历让我对科技创新的潜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同时也让我感到压力巨大,因为每一次创新都伴随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后来,我转而投身于制药行业,担任北京百慧生化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一职。在这里,我又遇到了新的挑战——如何将我的科学背景应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我最终找到了答案,并成功地推动了一系列创新项目。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种不满逐渐萌生:尽管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热情,但却发现自己无法完全控制生活节奏。科研工作往往需要长时间、高强度的投入,而这种生活方式对个人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我开始思考,如果能找到一种既能够保持职业成就,又能平衡个人生活的情境,那该多好?
于是,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离开科研世界,从事更加稳定、有序的事业。虽然这背离了一路走来的方向,但它是我目前最好的选择,也是我逃离科研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回顾过去,对我的某些决策是否正确或错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站在这里,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仍旧可以继续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为社会贡献力量。而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同事们、朋友们,以及那些支持过我的家人,他们则成了我心中的英雄,每一个人的付出都是值得尊敬和感激的。
现在,每当有人问起:“刘荣逵,你为何要逃离科研?” 我就会告诉他们,那是一个关于寻求平衡、追求幸福、以及勇敢作出改变的人生的故事。而这一切,只是因为那个时候,我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用不同的方式去爱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