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雪藏”化石里读出史前巨鲨的迁徙故事,揭示了古生物学中一个新的发现。这个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为我们理解史前动物的迁徙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我相信,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古老的化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如何演变,以及现代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我的办公室就位于北京动物园附近,它就像是一个小型自然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是数亿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我每天都在这些沉默不语的石头中寻找生命演化的线索,这些化石是我们对脊椎动物早期祖先了解的一部分。
最近,我从一枚核桃大小的瓣齿鲨牙齿化石开始,一步一步地读出了一个史前巨鲨跨大洋迁徙的大秘密。这枚首次在中国发现的瓣齿鲨属牙齿化石,为我们认识到瓣齿鲨可能具有跨越特提斯海洋(现在已不存在)的能力。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地质学报》上,是我个人的科研之旅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我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山西阳泉的地方科研人员那里接手了一些被“雪藏”的化石。当时,由于疫情原因,我无法外出进行野外考察,但我决定让这些被忽视的地层物证“复活”。随着研究深入,我发现这颗牙齿并不简单,它背后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地理分布和历史背景。
此外,我还专注于无颌类盔甲鱼这一物种,它们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在浙江等地,我陆续发现了一批无颌类盔甲鱼 化石,并完成了它们形态描述性工作。此后,在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支持下,我前往国外继续深造,以瑞士同步辐射光源扫描仅凭肉眼看不见内部结构,从而重构其三维结构,揭示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与功能。
虽然回国后的最初几年充满挑战,但我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有所收获。2011年,《自然》杂志以封面推荐论文形式发表了我的关于无颌类盔甲鱼研究成果,这项工作为理解脊椎动物颌部演变带来了新启示,而这种骨骼类型也因此得名为“曙鱼”。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探究古生物世界还是推动科学知识普及方面,都需要耐心、毅力和持续不断的心力投入。我相信,只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就能找到真正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对于那些想要走进科学领域的人来说,不妨尝试一下,看看是否能激发出自己的潜能,让科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