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邃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名叫谢国安的人物,他是一位现代藏学家的代表。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县的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藏族文化和语言的浓厚兴趣。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岁的谢国安逃离家乡,前往拉萨,在哲蚌寺学习经典。他后来又到了锡金甘托克,并结识了一些美国传教士,这些人对他的影响很大。
随后,谢国安前往印度大吉岭,进入了一个教会学校学习藏文、英文和梵文。在那里,他接受了洗礼,并取了“保罗”(Paul)作为他的教名。这标志着他正式加入了基督宗教。
之后,谢国安参与校订《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并在孟加拉亚洲学会工作期间,对该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与英国领事孔贝合作,在伦敦出版了一本关于藏人的著作,这本书被西方学术界誉为最详实可信之作之一。
20世纪30年代,谢国安担任过打箭炉(今成都)的国立师范学校和康定师范学校的教授,以及西康省政府顾问。在40年代,他致力于研究藏学,并成为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研究员,以翻译和教学为主要工作内容。他不仅帮助其他学者进行研究,而且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西部地区文化的文章,其中包括《四大圣湖》、《康藏高原的顶部——羌塘》等著名作品。
35年(1946年),谢国安共同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康藏研究的民间学术团体“康藏研究社”,并担任其研究部主任。此外,他还是《格萨尔王传》的重要翻译者之一,其作品对理解这一史诗具有不可估量价值。
1950年,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向青海、西宁等地进军时,虽然已经是八旬老人,但谢国安仍然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不顾个人安全参加人民解放军,最终在北京病逝于1966年,享年79岁。他的贡献不仅限于对《格萨尔王传》的收集整理,还有培养一代代新兴人才,对当时国内外了解中国西部地区文化做出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