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温馨的童年时光里,杨蒲生常被他的舅父带到剧场,那些熙熙攘攘、充满活力的空间成为了他心灵的港湾。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京剧的热爱愈发浓厚,上初中时,他开始频繁地光顾北京戏院,目睹那些才华横溢的演员们在舞台上激情四射。每当周日白天,杨蒲生都会穿梭于大众剧场之间,无论是刘秀荣重现《白蛇传》还是其他各路演出,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投入其中,每一场都是一次难忘之旅。在他的观影笔记中,每一次观看都有详细记录,不仅包括看戏时间和票根,还有精美的心得体会。他不是一般的观众,而是一个对京剧情感深沉的人,对每一个角色的演绎都能敏锐察觉。
这些珍贵的情感和见解,最终汇聚成了他宝贵的一份资料,这份资料甚至超越了北京电影学院档案馆的手边。在海外市场有人愿意以高价购求,但杨蒲生并未动摇,因为这份资料代表了他对京剧事业无限忠诚。他将其作为礼物赠予了北京电影学院,在2001年的建校60周年庆典上,一位研究生专程用轮椅把他送进了盛会现场。这份无私奉献不仅赢得了学院师生的赞誉,也为他的贡献树立了一座铜像。
几年后,杨蒲生又一次展现出了他的慷慨之举。他自1951年至1966年间所收集的大量戏单,无偿捐赠给首都图书馆。图书馆从中精选数百份,并出版了一本名为《菊苑留痕》的珍贵作品。这两本书籍不仅填补了历史上的空白,更是对京剧艺术的一种致敬,是杨蒲生的另一种形式的心血倾注。
此外,他与穆守荫合作撰写了一部名作《老三届与园丁》,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电影学院前几届学生及其老师们的小趣事,这本书如同一幅历史画卷,让人回味无穷。而他们伪装成“苏武”的笔名,在多个戏曲媒体发表文章,与读者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批评,使他们在京津地区成为不可忽视的声音。此等贡献,不仅证明了杨蒲生的知识渴望,也展现了一颗关爱文化、追求卓越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