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炟,字汉章帝,东汉第三位皇帝,以其仁义宽厚著称。生于建武中元二年(57年),为汉明帝第五子,母贾贵人。永平三年(60年)二月十九日,被立为皇太子时仅三岁。
少年的刘炟以宽容和儒术之爱闻名,是父亲所器重之人。在永平十八年八月初六日,汉明帝去世,他继位即皇帝位,即东汉第三位皇帝,时年十九岁。此举被尊为孝章皇帝,其庙号肃宗。
在章和二年的二月三十日,刘炟在洛阳逝世,当时他三十三岁。这段期间,他励精图治,大力发展农桑、兴修水利,并减轻徭役,使得衣食朴素,不但民众受益,也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的繁荣。同时,他对儒学有深厚的喜爱,这一政策影响深远。
此外,由于明、章两代相继实行光武施政方针,加上他们的努力,使得文治与武功并重,有“明章之治”之称。但是,由于过分倡导儒教,对官员有过度放纵,对外戚权力的抬高也埋下后来的问题。
史书记载刘炟忠厚仁义,但他的某些政策,如废除禁锢三世制度及赏赐超限额等,也引起了财政困难和人民负担增加的问题,可见他的宽松并不完全建立在原则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