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文学史上,樊宗师是一位独树一帜的散文家,他的文学成就虽然不及其他一些大名鼎鼎的作家,但他的作品却有着自己的特色和魅力。樊宗师的文学风格可以类比为“书法之星”,因为他追求文字上的奇诡险奥,力求与众不同,即便有些时候流于艰涩怪僻。
樊宗师生于南阳(今河南省的一部分),字绍述,是著名诗人樊泽的儿子。他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且对文学充满了热情。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科举考试中,他以军事策略考察科中的优秀成绩获得了第一名,授予著作佐郎一职。此后,他历任太子舍人、绵州刺史、绛州刺史等职务,在官场上表现出色的治理能力。
尽管樊宗师是武举出身,但他并没有忽视文学这一方面。相反,他还是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之一,与韩愈等人一起倡导古体诗歌和文章。他特别注重文章中的奇特性和深邃性,有时甚至过分追求这些特点,使得他的作品显得有些难以理解,这也因此被后来的人称赞为“涩体”。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两篇散文以及一首诗,而原有的集子《樊谏议集》已经失传,只剩下一些注释。这部集子的注释由元、明、清三朝学者整理而成,其中包括对两篇散文以及那首诗所做的详细解读。
关于樊宗师的事迹,最权威的资料来自于韩愈撰写的大型墓志铭。在这份铭记中,韩愈评价说:“多矣哉,古未尝有也!然而必出于己,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同时,也提到了他具有“文从字顺各识职”的才能,这表明他在不同的场合下能够根据情况灵活运用语言。
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最全面的资料来源于《新唐书·艺文志》,它记录了《樊宗师集》的291卷内容。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献已经损失殆尽,只剩下几篇散文作为留存下来的手稿。而这些手稿,如《绛守居园池记》、《蜀绵州越王楼诗并存》,至今仍然让研究者们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