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1506~1571)是一位杰出的明代官员与散文家,他的生平充满了不懈追求和卓越成就。字熙甫,别号震川,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中举,但在会试中落第八次后,他选择迁居嘉定安亭,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活。在那里,他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并于60岁时终于考取进士。他的一生充满了各种职务,其中包括长兴知县、顺德通判以及南京太仆寺丞等重要职位。
归有光以其对唐宋古文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而闻名,被誉为“今之欧阳修”。他主张内容翔实、文字朴实,并影响了一整代人的文学风格。他与王慎中、唐顺之共同倡导唐宋古文,以此反对当时流行的复古运动。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方面,其中最著名的是《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展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模拟剽窃”的写作方式,而提倡一种更加真诚自然的情感表达,以及注重细节刻画的人物描写。
归有光的艺术特色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回忆;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同描述太湖景色;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如《寒花葬志》;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菊窗记》。
尽管他的大部分遗作未能完全保存下来,但他的子孙后辈们努力收集整理,最终编成了四十卷大的全集。这份巨大的文学贡献,使得归有光成为明代第一散文家的称号,在清朝甚至还有更高的地位被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