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中国学术期刊的缔造者与守护者

我,曹松,字梦徵,以诗自娱。唐代晚期,我在安徽桐城或潜山一带出生,但我的确切籍贯和生卒年份至今仍是谜团。我曾避乱于洪都西山,与建州刺史李频同行。在他去世后,我流落江湖,历经风霜,无所适从。直到光化四年(901年)我才以七十余岁之高龄通过进士考试,被特授为校书郎(秘书省正字),并最终圆寂。

我的诗风深受贾岛的苦吟影响,每一句都经过精心琢磨。虽然取材狭窄,主要反映了老者的感慨与离愁,但《己亥岁二首》中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却广为传颂,是我留给后人的遗产之一。

在那个动荡的晚唐时期,即便是文人也难逃战乱的波及。我见证了许多怪事,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五老榜”,其中便有我的名字。而关于我的籍贯,有清《一统志》记载为桐城人,而更多的地方则说是我是潜山人。但当时舒州(桐、潜两地)的人们相互通婚,这些细节早已被时间埋葬。

至于我的生卒年代,也像许多历史人物一样不甚明确,《新编唐诗三百首》中仅仅记录其“生卒年不详”。据《桐城县志》,大约在公元830—903年的间隙度过。这是一个充满战争与动荡的时代,对于文人的生活环境来说,那真是个艰难的一路奔波。

我手无缚鸡,却只能在战乱之间飘零,不得已先避居洪都西山,再次漂泊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这段漫长的流浪生活,让我对故乡的情怀更加深刻,不少作品都是这异乡思归情绪的体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