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出生于舒州(今安徽桐城或潜山),但其生卒年份不详。早年因避乱曾在洪都西山居住,后来依靠建州刺史李频寻得一时的庇护。在李频去世后,他流落江湖,无处安身。直到光化四年(901年)他以高龄进士而被授予校书郎之职,并最终在此岗位上辞世。
曹松的诗风受到贾岛的影响,他擅长五言律诗,字句工整,对境界有独到的把握,但他的作品并未走向怪僻。他对老年的感慨和离别的情感是他作品的常见主题,而社会问题则较少涉及。但即便如此,《己亥岁二首》中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却成为了一曲传颂久远的赞歌。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晚唐时代,即使是像曹松这样文人的生活也充满了艰辛。他的一生中不断地漂泊,不断地逃避战乱,最终形成了一种深沉且清苦的情怀。这一点体现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比如《秋日送方干游上元》的开篇:“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以及《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的结尾:“废巢侵晓色,荒冢入锄声”。
尽管曹松的地理籍贯存在争议,有些资料将其归为桐城人,有些则说他是潜山人,但历史记载通常认为他是一名舒州人。而关于他的生卒年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只能大致推测在公元830—903年之间。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混乱的大时代,是英雄们披荆斩棘的时候,却不是文人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