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探索国学古韵

我曹松,字梦徵,以诗书闻名于世。唐代晚期,我在舒州(今安徽桐城、潜山)度过了童年。生卒年份不详,但据记载,我早年避开战乱,在洪都西山隐居一时后,依附建州刺史李频。在李频去世后,我流落江湖,无处可归。

直到光化四年(901),我才以七十余岁之齿中进士,并被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职位,这也是我的终点。

我的诗风,与贾岛相似,有苦吟的气息。我擅长五言律诗,注重字句的精炼和境界的深邃。我对老与贫穷有深刻感慨,对离别与旅途也有许多情感寄托。但我的作品很少涉及社会问题,只是偶尔会表达一些人生的哀愁,如“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废巢侵晓色,荒冢入锄声”。

尽管如此,“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两句出自《己亥岁二首》,却历久弥新,让人铭记不忘。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晚唐时代,即便是文人的生活也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至于我的籍贯,有说是我桐城人,有说是我潜山人,但清代《一统志》明确指出我是舒州人的身份。然而,在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记载,这种混乱总是在所难免。不过,我们应该尊重历史记录,而不是随意更改或争论这些细节。

关于我的生卒年代,也存在争议,《新编唐诗三百首》仅记录为“生卒年不详”。不过,《桐城县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时间,大约在公元830—903年间。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战争的时代,可谓非英雄之时,更非文士之福。我只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流浪奔波,最终以一种平淡而坚韧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