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曹松,字梦徵,是唐代晚期的一位诗人。出生于舒州(今安徽桐城或潜山),但我的生卒年份不详。我在早年曾因避乱而居住在洪都西山,那时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常。在后来,我依附建州刺史李频,但当他去世后,我便流落江湖,无处可归。
直到光化四年(901年),我终于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进士,尽管那时我已经七十余岁高龄。但即便如此,我仍旧被授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的职位,这也是我的终身之业。
作为一名诗人,我深受贾岛苦吟的影响。我自己的诗风也倾向于五言律诗,注重字句的精炼和境界的深邃。我的作品中,有如“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和“废巢侵晓色,荒冢入锄声”(《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这些都反映出了我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虽然我的主题狭窄,只谈叙老年的哀愁、离别之情,对社会问题不多涉猎,但有一首《己亥岁二首》中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却流传至今,被人们广泛赞赏。
在那个混乱无序的晚唐时代,即便是文人的生活也充满了变数。而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民,在战争与动荡中不断前行。当时,“五老榜”的故事广为流传,其中就包括了我的名字——曹松。然而关于我的籍贯,有些说法存在争议,有的地方称我是桐城人,而其他地方则说是我是潜山人。不过,当时人们并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桐城和潜山都是舒州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最准确的是:舒州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争论依然存在,不仅限于对古人的籍贯,还有很多关于他们身份的问题被不断地探讨与辩论。而对于像朱光潭这样的学者来说,他们应该更加严谨地追溯历史真相,用科学方法来确定每个人的真正归属。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漫长而波折的一生,从洪都西山到各地奔波,以逃避战乱,最终还是未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家园。在这段旅程中,我写下许多作品,其中包含了对故乡无限眷恋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