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信义,中国道教界的杰出理论家,以道号震阳子闻名于世。出生于1908年,他的生活历程充满了变迁与挑战。在东北抗日时期,曹信义不仅参与了抵抗外敌的斗争,而且以一手拿香,一手拿枪的方式,展现了他作为道士与武士双重身份的一面。
在辽宁沈阳太清宫接受全真十方丛林传戒后,他成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五代玄裔。1980年,当中国道教协会第三届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时,曹信义被选为理事会理事,这是对其贡献和影响力的认可。
回到北京白云观后,尽管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恢复期,但曹信义依然积极投入到管理和宗教活动中。他主动承担值殿任务,并致力于整修观内环境,同时还教授青年道友防火防盗、保护文物等知识,为游客提供历史介绍和解释道教教义。
钟声在白云观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生活作息的指令符号,而打钟则是一项辛苦差事。尽管身为高龄八十二岁的大师,但曹信义坚持五年的打钟习惯,不仅维护了传统,还提高了观众的宗教素质和文化水平。
为了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道德经》、《南华经》等经典了解以及一些基础知识教育,他利用空闲时间讲授这些内容深受敬爱。此外,他还捐赠个人积蓄用于庙务改善,如窝风桥修复等项目,为接待游客提供更好的环境。
1987年,在白云观准备修缮旗杆时,曹信義慷慨地捐出了自己一年来的收入;1988年,当决定重建窝风桥时,再次将私人储蓄转赠给庙宇。这一举动体现了他的淡泊、朴素,以及对出家人的责任感——将自己的祖庭建设得更加完美无瑕。
1991年至1996年间,由他撰写并出版《道学真言》、《道德经注解》、《 道学皈元》,这三部著作成就了一系列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学探讨。而他的诗文书法作品同样令人钦佩,其修养之高也赢得了国内外许多人的赞誉及尊敬。
2002年的去世,让我们回顾这一生命旅途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以及他对于中华文化传承、推广国家国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的足迹跨越时代,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社会实践上,都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为后人学习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