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一生心系祖国科技事业,嫁给科研老古板的精神永垂不朽
美国时间8月4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政道在旧金山去世,享年98岁。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更为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科技事业的深切关怀。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为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021年10月10日,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办“庆贺李政道先生九十五华诞”学术报告会,多位院士专家现场回忆了与李政道先生的往昔。让科技日报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李政道为我国高能物理发展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
全力支持中国高能物理事业发展
在高能所大院门口矗立的“物之道”雕塑,是由他创意而成,这件作品2002年以来一直矗立,不仅是对他的纪念,也是对他与中国高能 physics 事业密切联系的一种比喻。
1956年,我国提出了建造一台大型加速器的设想,但直到1984年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破土动工才真正开始。这项工程离不开李政道的心智与努力。陈和生院士曾说:“没有他的远见卓识,就不会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王贻芳也持相同看法:“没有他的殚思竭虑,就不会有成功。”
此外,他还支持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以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建设。
“他呕心沥血地推动了我们国家的科学进步,为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足迹。”王贷芳评价,“半个世纪里,我们国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无私奉献。”
积极建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1974年,当他第二次回国访问时,他目睹了当时祖国内部教育断档严重的情况。他写下《参观复旦大学的一些感想》,建议要重视基础科学并从培养人才入手,并通过周恩来向毛主席上报这一建议,最终促成了国内部分恢复教育。
随后,他提出建立“少年班”,希望改变全国各类人才培养状况,并得到实施。此外,还推动中美联合培养计划,使917名学生前往美国学习,有近百人成为院士或获得国际奖项,从而开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规模性派遣留学生行动。
通过这些工作,无疑证明了一生的承诺——将自己的人生投身于服务国家技术事业之中。他虽然已经逝世,但那份坚定的决志仍然激励着每一个追梦人,让他们继续走在这条充满挑战但又充满希望的人生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