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或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的人。作为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被认为是老子的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同时也是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倡导的哲学不仅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深刻地体现了老子的精神。
他的主要思想包括朴素辩证法因素,强调的是“天道无为”这一观点。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而“道”则是从永恒之中产生的一种存在,不受任何限制或界限。他主张放弃一切妄为,否定知识以及所有事物之间固有的本质区别。这一观点反映出一种相对主义倾向,对于现实世界持批判态度,而追求一种超越现实、主观精神境界,即与自然万物共生,与宇宙同体。
庄子的文笔充满想象力,其文章语言多变,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常以寓言故事形式表达,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社会问题,对后世文学语言有着深远影响。在他的门下有《庄子》(也被尊奉为《南华经》)这部著作,这是一部重要的道家经典,其中包含了七篇内篇通常被认为是庄子本人的作品,以及外篇杂篇中的其他部分,由他门下弟子或者后来的道教流派成员撰写。
《庄子》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其哲学内容,也因为其文学价值而备受推崇。其中最著名的小说,如《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尤其是《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成为了后世文化传统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而在司马迁编写的大史记中,关于庄子的介绍简洁而精炼,将他描述成一个拥有十余万言巨著的大师,这些作品大多以寓言形式展开,如《渔父》、《盗跖》等,以攻击孔子的理论,从而强化老子的教义。
整体来看,《庄子》的三十三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在这些章节中,“内篇”的七个章节普遍认可为真正由庄子所撰写;至于外十五章及杂十一章,则可能包含更多作者或合作创作的情况,它们反映了更广泛范围的情感和思想。此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盗跖》及其他一些段落,在现代研究中是否完全属于早期时代已成为讨论的话题之一。此外,《齐物论》、《逍遥游》,以及其他几个中心议题如大宗师等,都集中展示了他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