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585年出生于漳浦(今福建),1646年辞世。明代的学者、书画家。他有多个字号,包括幼平和石斋。在天启二年的科举考试中,他获得进士称号,并在官途上升至礼部尚书。在南京城陷后,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以“忠烈”谥号。
他对天文、数学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同时精通书法和绘画,在诗文创作和隶草艺术上都独树一帜。他的楷书尤其受人推崇,以遒劲、媚俗直逼钟繇、王羲之的水平。他的著作繁多,有《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及《孝经集传》,这些作品至今仍备受赞誉。
他留下的书迹之一是《行书七言律诗》,以及绢本楷书《雁岩录轴》,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而台北故宫博物院则收藏了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清代著录的《诗翰册》这部楷书共计六幅,每幅高24.9厘米,宽29厘米,总共26行,每行字数各异。这部作品完成于崇祯十二年(1639),即黄道周55岁时。这份楷書詩帖展現了一種剛健淵博與雅致優美並存的藝術風格,它打破了宋元時期沉闷的書風,而直接取材於六朝文化。此外,這件藝術品不僅在清晰流暢之間帶來腴實感,也在秀雅中融入剛強之氣,使整體效果既疏朗又神秘。
清初學者宋荦曾評價說:“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這個評語恰到好处地描繪了黃道周書法中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