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法国学制的智者,战国时期小邾国(滕州市木石镇)人。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是我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主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不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这样做是为了实现他的抱负和主张。
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的百姓人民之利”。他把事实作为认识唯一来源,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综合起来,以社会效果为准绳。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命题,“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更倡导名副其实。
虽然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深刻内在矛盾,一方面强调非命力,还肯定了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肯定天志和鬼神作用,把天志说成有意志的人格神,并认为天鬼能赏贤罚暴。但他的主要思想贡献包括兼爱、非攻、尚贤等,在这些方面,他提出了尖锐批判,对统治者的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礼俗上的奢侈佚乐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他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以及从天子到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可者充当。
在逻辑领域中,他也是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运用逻辑推论方法建立或论证自己的伦理思想。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并首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这显示出他对逻辑推断技术非常重视,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对于后世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