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姚宏宇被看作是云计算领域的先行者和实践者。20年前,当他人还在忙于追赶时,他却深入研发云计算的基础软件。他洞察到了一个巨大的机遇,并将其转化为现实。作为友友天宇创始人和中国云计算专委会委员,姚宏宇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在硅谷亲历了云计算成长的全过程。
2007年,带着团队归国创业,姚宏宇立志要做出中国人的核心产品,让基础软件成为国家硬实力。在面对云计算产业大潮时,他一直走在风口浪尖上。而今,姚宏宇及团队已经成为国际领先的云计算基础技术提供者。他们研发的关键核心产品被广泛运用于国防、公共安全、金融电力等重大领域。
搭建“云梯”让数据共享互通
20年前,当姚宏宇向别人提起cloud computing 时,大多数人可能听得懂,但不一定理解其中蕴含的大势。当时,他就断言未来20年内基于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的cloud computing 将改变整个IT产业。
他用浙江义乌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概念:当有分工精细化的人们负责扣子、布料和裁剪,你拿着图纸去,一天之内就可以把一张图纸变成一件衣服。这需要一个组织者,将各种零散资源整合起来。从技术角度看,这个世界正在加速形成一个巨大的分布式系统,而cloud computing 就是在这个系统中扮演角色的一员。
看到这一点,姚宏宇看中了它蕴藏的大机遇。他说:“我们完全有可能趁着cloud computing 的变革之机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2007年带着几位顶尖技术高手,从美国硅谷回到北京中关村创业,他瞄准的是当时几乎无人涉足的大多数中国IT行业中的cloud computing 基础软件。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搭建“云梯”,在不动别人的现有系统的情况下实现数据共享互通,这是如同虎口拔牙一样困难。但这位曾经少年班学生自信满满,因为他的这种自信来源于他在美国雅虎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对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
更多的时候,姚宏宇充当的是一个幕后的英雄。一家大型能源企业,由于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不足、数据准确性及实时性不强的问题,他们未能有效管控各个系统数据。于是,他亲自带领团队逐一攻克技术瓶颈,将分散数据库归拢,为企业建立起“最强大脑”,让数据实现共享和互通。
由于专注于核心基础软件技术和产品研发,没有太多宣传营销,也没有做过市场推广,没有太多外界认识到他的存在。“我们甘当幕后英雄,只喜欢挑战困难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把难活累活做好。”他坦言,“产品不好做,也不好卖”,但一旦站稳脚跟就是铺天盖地订单,如微软视窗操作系统或甲骨文数据库等都如此展示了这一点。
如今,友友天宇公司已经成为中国 cloud 计算领域自主创新代表之一,不仅形成了面向数据全生命周期完整产品体系,还率先提出“数据定义网络”的全新理念。在国际上,其研发软件被应用于华尔街股票交易系统、国际航空交通管制以及全球知名门户网站,被严格测试证明为用户解决网络层面的最核心问题。此事引起院士倪光南赞叹:“站在前端提供相关服务和产品,是类似IBM或微软这样的跨国大企业。我国首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此表示欣慰。”
打造核心技术需要试验田
在 cloud 计算时代,大量传统信息体系重构,我国首次与发达国家并肩而立,对此 姚宏宇有一种使命感。“抓住这千载难逢机会,在新的体制下打造出国人的核心基础软件。” 20 年来,他初心未改。他坦陈,有许多海外归来的高级人才加入公司,而自己也特别喜欢搞研究总想为国家添砖加瓦。在他眼里,要培养出真正拥有独立知识产权、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甚至更高要求且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市场需求的心智型人才才是根本任务,因此必须脚踏实地,不急功近利,而且应该持续迭代优化以达到成熟状态,这是一个必要阶段需时间推移才能完成。
现在,一些企业拿外部开源项目包装称作 “国产”,弄得他哭笑不得。“对于开源我并不拒绝,但如果只是简单拿来使用,即使创造再大的经济效益,我们依然受制于人。” 他呼吁政府为这些尝试提供试验田,用党政机关、国企等重要设施打造基于国产可控关键技术信息系统既保障安全又促进整个国产可控产业链条形成,从而推动相关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最终取得成功。这正是一条路径:把重点突破开发新型软件,或许不是坏主意。原因很明显:因为它们决定性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主要靠人才智力基本不会受到其他领域影响,更容易率先突破。此举决非易事,每一次尝试都伴随风险,但正如他的座右铭所示——敢想敢拼敢赢!
标签: 国家安全教育日 、 教育面临四大新挑战 、 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教育平台 、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