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丰富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民营剧团以其非凡的成长故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从最初只能演出四五个剧目的状态,到现在能够定期上演20多部不重样的大戏,这个剧团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物资短缺时期,他们仅有的十几箱戏装,如今已经发展到了90多个戏箱的完善装备。他们还成功偿还了筹建时借来的数十万元债务,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储备。此外,他们在曾经访问过的地方留下了良好的口碑,有些地方甚至成为了他们常规演出的基地。这一切都是由青年表演艺术家索海燕担任团长的河南海燕豫剧团,以及她的丈夫冯顺英负责外交事务共同努力所取得。
自幼就对戏曲充满热爱的是河北磁县人、1967年生的人物索海燕。她小时候总是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戏子。在小学期间,她就展现出了异常活跃和对艺术品味上的独特见解,即使放学后有其他活动,也会挤进电线杆旁边听广播中的戏曲节目,或是在广场上观看锣鼓声,不论何种形式,只要涉及到音乐或舞蹈,她都能保持专注,忘掉吃饭的事情。
1976年,当磁县举行招生考试时,索海燕有幸被录取进入那所著名的地方师范学校——磁县戏校。这个学校虽然规模较小,但拥有严格要求和高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教育。老师们大多是退休老艺人们,他们懂得如何用自己的经验来指导学生,让每一个基本功都做得精确无误。在这样的环境中,索海燕学会了文武双全,从此开始她的专业训练之路。
1981年毕业后,与同伴冯顺英一起加入到了磁县豫剧团,而在1985年又一起转至邯郸市东风剧团,在1992年再次调动至济源市豫剧团。而1999年,这对夫妇决定辞去济源市豫剧 团职位,一起创办了自己的事业——河南海燕 象棋社(今称为“象棋社”)。
对于这段艰辛岁月里的经历,两人心怀感激,因为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活与艺术之间深刻的情感纽带。而当她们踏入那个华丽气派的大厅,那时候她才真正明白自己站在历史的一隅,无意间触摸到了传统文化最深处的心脏。她知道,如果没有那些困苦和挑战,那么今天可能不会有像这样的一切。而这些记忆,就像是宝贵财富一样,被珍藏在心底,为将来的道路指明方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75岁高龄、身材魁梧、精神矍铄的大师——常香玉,将她收为徒弟,这是一个世纪里难以企及的人生机缘。常香玉的话语如金色的阳光洒落在她的身上,使她更加坚定信念,用最真诚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用最纯粹的情感去追求艺术。她知道,每一次登台,都是一次向观众证明自己价值、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力量的小小革命。
尽管如此,在创业初期,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资金紧张、人才匮乏、设备不足等问题让人头疼。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勇敢迈出一步,与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梦想,让他们看到希望也让他们相信美好事物总会发生。当所有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她终于迎来了第一场正式演出,那是一次振奋人心且令人难忘的瞬间,它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也标志着一段传奇般的人生篇章拉开帷幕。这就是索海燕与冯顺英共同创立并不断壮大的“清风亭全集 豫剧全场”。
标签: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 、 百度教育 、 基础外语教育 、 浙江教育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