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梦回董其昌与王羲之的墨迹对话

董其昌,1555年出生于华亭(今上海松江),1637年在那片繁星之下永别人世。明代的书画大师、鉴赏家兼理论家,他的字号是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被后人称为“董华亭”。万历年间,他以才华横溢之姿,一举成名,考取进士之选,并官至礼部尚书,再加冠太子太保的荣衔,最终谥文敏。

他的艺术世界辽阔无垠,以颜真卿为师,却又不拘一格地融合魏晋唐宋诸多流派。他行书风格古淡潇洒,如同清晨微风中绕枝蔓延;楷书则蕴含着颜真卿深邃韵味,每笔每划都透露出一种坚定与自信。而草书,则源自颜真卿《争座位》、《祭侄稿》,并巧妙融入怀素圆劲和米芾跌宕,使其独具匠心独运。

他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齐名,是明末四大书家之一,其影响力跨越了明末清初,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在论画方面,他倡导禅宗美学,将其分为南北两宗,以文人正脉见长。他曾经豪言壮语:“作画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如同他生命的一面旗帜,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的传世作品不胜枚举,《云山小隐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遥山泼翠图》轴则在上海博物馆等处珍藏。除了这些外,他留下的墨迹更是丰富多彩,有《论画册》、《唐人诗卷》、《琵琶行诗卷》及《前后赤壁赋册》,其中尤以《前后赤壁赋》的巨著而闻名。这篇作品采用行書法写就,由101行组成,每幅纵27.4厘米,横18.8厘米,无一不是对李邕结体宽广、米南宫笔势飘逸的完美诠释。

细观他的墨迹,可以看出他在追求个性化表现时,不断超越自己,而非简单模仿古人的套路。董氏将自己的艺术实践作为最重要的事物,不屑于那些浅尝辄止的小技巧,这种精神可谓难能可贵。在当时这个充满竞争和模仿的大环境中,他依然能够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创造,为后来的人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