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对京剧情有独钟,10岁便踏上舞台的征程,深受黄桂秋先生的唱腔所吸引。1956年正式成为黄先生的门生,一直追随老师22年,精通了黄派艺术的每一个细节。在这长达两代人的传承过程中,朱永康深刻体会到了旦角戏曲背后的复杂性。他曾经迷惑于为什么在戏校里没有招募男旦,而女老生、女花脸却占据了一席之地。他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一开始就将旦角戏剧写给了男演员,而他自己选择学习男旦,是因为他的音色与这一行当天然契合。他坚信,在专业支持方面,无论是票友还是艺术家,都应相互理解和鼓励。
朱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演员,也是一位勤奋的学者,他常常在业余时间拉胡琴练习嗓子,并努力撰写有关京剧历史和艺术理论的手稿。1989年,他完成了《黄桂秋老师和他的黄派艺术》;1996年,与毕谷云合作,又推出了《徐碧云老师的舞台生涯》这两部著作详细阐述了 京剧旦角黄派、徐派艺术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力,为后人留下宝贵文献。
除了从事学术研究外,朱永康也热衷于票友活动,以票友身份演出如《玉堂春》、《王宝钏》、《春秋配》、《别宫祭江》、《蝴蝶媒》、《双官诰》的经典剧目。在晚年的某个时刻,当他以饱满的声音表演大段二黄腔中的《祭江》,依旧能维持那独有的娇柔风格。这一切都证明了他对 黄派传统文化的一贯尊重与忠诚。
朱先生还有另一面——音乐理论研究者。在晚年的某个时刻,他完成了对《春秋配》、《别宫祭江》的谱曲工作。1993年,他踏上了前往美国讲学授徒的旅程,不仅为了传播中国古典戏曲,更为了将其融入世界多元文化中。在美国期间,与当地师傅合作,将麒派名著《斩经堂》的角色吴汉之妻王兰英搬上了国际舞台,大获成功。这场跨越洋海的情景,再次凸显出朱永康作为一名票友对于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巨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