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票友探秘朱永康的戏迷世界

自幼对京剧情有独钟,10岁便踏上舞台的征程,其热爱之深还在于黄桂秋先生那诱人而又深邃的唱腔。1956年,他正式投身于黄先生的门下,一直追随21年,不仅学到了黄派艺术的精髓,更是亲身体会了其艺术魅力。在他的看来,“男旦角”原本就是为男演员量身定做,而女老生、花脸角自然应由男演员扮演。他选择成为一名男旦,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音色与这一行当天然契合,这种专业上的支持与票友间的情谊相辅相成。

朱永康并非只是一个艺人的名字,他更是一位对京剧有着浓厚兴趣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表演者,而且还是一位极具才华的作家。他的书籍,如《黄桂秋舞台艺术》等,都充分展现了他对于京剧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以及他对于艺术发展历史的一贯关注。

1989年3月,朱永康完成了一部关于老师黄桂秋及其黄派艺术的小册子;1996年8月,与毕谷云合作,又推出了另一本介绍徐碧云戏曲生涯的小说。这两部作品详细地探讨了京剧旦角中的两个重要派别——黄派和徐派,并分析了它们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力。这两篇文章最终被收入《京剧谈往录》的“三编;四编”。

除了专业学习之外,朱永康也经常参与票友活动,以此来进一步理解和欣赏 京剧。他特别喜欢一些经典角色,如《玉堂春》、《王宝钏》、《春秋配》、《别宫祭江》、《蝴蝶媒》、《双官诰》,这些角色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表演技巧,也展示了一代宗师们留给世人的宝贵遗产。在晚年的某些时刻,即使已经步入暮年的朱先生仍能以一种难得纯粹的心态,将那些曾经见证过无数盛事的大段二黄腔奏响,让人感受到那种古韵悠长、婉约动听的声音。

据说,在过去,那位伟大的导师——黃桂秋大师,每每登场前都会饮用一点酒水,以此调剂嗓子,使其更加圆润醇美。而朱永康作为他的学生,便模仿老师习惯,对于自己即将上台前的紧张情绪,也采取类似的方式进行放松,喝上几口酒,为即将到来的表演增添几分神秘气息。

除了充实自身知识,还有一点让我们感到非常激动的事:1993年,当时距今已是多少年之后,朱先生带着对音乐理论研究无限热忱远渡重洋赴美讲学授课。期间,他与当地艺人们合作,一起搬上了美国舞台,用他们共同掌握的心血结晶去感染观众,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体验到那份久违而又令人心潮澎湃的中华古典戏曲精神。此次海外公益售票活动中,他们甚至还呈现了一部麒派名著《斩经堂》,其中正是饰演吴汉妻王兰英这一角色取得巨大成功,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情感共鸣方面,都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和赞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