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白毛女中的朱家溍乃是京剧史论研究的泰斗与热衷的票友他对这门艺术有着深邃的理解和无尽的热情

朱家溍,作为京剧史论研究的专家和热心票友,他对这门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无尽的热情。他的成长背景与经历也同样反映了他对京剧文化的独特贡献。

朱家溍出生在一个文物收藏家的家庭,其父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兼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朱文钧。从小,他就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京剧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辅仁大学国文系完成学业后,不断地投身于文化工作中。在重庆文化驿站管理处担任总干事以及国民政府粮食部专员期间,他积极参与各类展览筹备,为推广中国传统艺术做出了努力。

随着战局的变化,朱家溍被调入故宫博物院重庆院部,在1947年到北平故宫博物院编纂部门工作,这段时间内,他不仅负责编纂工作,还曾参与过在中央图书馆举办的一场关于故宫文物的大型展览。这一系列经历为他将来成为一位杰出的京剧史论研究者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朱家溍继续留在故宫博物院担任副研究员,同时还在工艺美术学院兼课,并以顾问身份协助梅兰芳先生发展艺术事业。1983年他晋升为研究员,并受邀前往美国指导博士论文。此外,他还曾在多所高等学府,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旅游学院以及香港大学等进行讲座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

此外,朱家溍还是多个重要机构和组织中的成员,比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昆曲研究会理事等。此外,他还是九三学社的一员,并且担任该组织的文教委员会委员至1956年。

对于京剧来说,朱家溍有着特殊的情感,因为早年的生活中他曾跟随杨小楼学习戏曲。在1988年的纪念杨小楼先生110岁诞辰活动上,由于身体原因并未表演,但他的名字仍然被提及,以示对杨派艺术家的尊重与敬意。而翁偶虹评价说:“自幼嗜好戏曲,更喜爱那些充满激情与力量的声音,如金戈铁马之声,以及将帅鼙鼓之作。”

即便是在高龄八十岁时期,即1995至2000年间,尽管身体条件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完美无缺,但依然以惊人的毅力登台扮演了一些武戏角色,如《单刀会》、《浣沙记》、《鸣凤记》、《铁冠图》、《卸甲封王》,以及一些武侠题材的小品如《连环套》、《湘江会》,这些表演都获得了观众们高度赞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