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沟上山牛得草的豫剧之声飘扬

牛得草:豫剧丑行演员的传奇生涯

在河南省开封市,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城市,有一个名字叫做牛得草的人物,他是一位豫剧丑行演员,对于他来说,戏曲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1947年,当牛得草十岁时,他就开始学戏,在和平剧社任职。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师傅李小顺,并专攻文丑这一门技艺。后来,他又学习了高兴旺、李同宾等人的技巧,以及京剧名丑萧长华的精髓。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牛得草融会贯通,自成一派,最擅长的是“官丑”的角色。

他的技艺精湛,无论是唱歌、念白、做活动还是舞蹈,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他不仅注重程式规范,更注重贴近生活,使自己的表演既有庄严,又有趣味。他的代表作包括《卷席筒》、《做文章》、《张古董借妻》、《三不愿意》和《拾女婿》,尤其以《唐知县审诰命》(即《七品芝麻官》)最为人称道。

1979年,《唐知县审诰命》的京版首次上演,不仅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剧本整理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这部电影还荣获了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及最佳故事奖。此外,一位香港报纸曾经评价他为“东方的卓别林”。

解放后的某一年,一位爱看丑角戏的老人李春芳观看了他的表演,她赞赏地说:“你这个角色很好,看完后留下深刻印象。”当时,人们给予他新的名字——牛俊国,但由于这个名字与他的职业相悖,因此需要重新取名。经过思考,李春芳建议他取名为“牛得草”,因为这名字寓意着辛勤耕作,用力劳动,而不是轻易得到,让人联想到坚韧不拔。这也是为什么在1954年加入黄河豫剧团并转入鹤壁市时,他便选择用这个名字进行表彰。

从此以后,“牛得草”成为了一代 豫剧界的大师,被誉为国家一级演员。他在戏曲界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如鹤壁市豫剧团副团长、团长,并且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以及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之一。

1998年5月30日,在郑州病逝于65岁那一年,由于其对人民服务精神的传承和对社会影响力,“当官不与民造福,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一台词成为了流传千里的经典句子,同时也激励着无数人去努力工作,为人民服务。而今,那位在开封城里成长起来的小男孩已经成为了一段传奇,而他的故事,也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