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慧生在自然的怀抱中为什么不愿意学京剧

他是那位在自然的怀抱中,坚持不懈地追求京剧艺术的人。他的名字叫荀慧生,别名秉彝、秉超,他的字是慧生,号留香,但在舞台上,他更喜欢被称为白牡丹。他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的一个手工业家庭,早年家境贫困,没有足够的钱来养活自己。在1907年,他随父母搬到了天津谋生的路上,被父亲卖给了一家小戏班学习戏曲。然而,不久之后,他的哥哥因为受不了打骂逃跑了,只剩下他一个人继续前行。

后来,他被卖给了一位花旦作为私房徒弟,从此开始了他在京剧界的一路艰辛。他经历了许多苦难,却始终保持着巨大的耐力和毅力,每天都练习唱念做打,无一不精通。1909年,他以艺名白牡丹随师常在冀中、冀东农村市镇表演,并且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

1910年,一直到十七岁时,在北京各大梆子班之间转悠,最终独立成为了自己的戏班主。1918年,与刘鸿升、侯喜瑞、梅兰芳等人合作演出《胭脂虎》、《霓虹关》等剧目,这些合作使得他的声誉越来越高,同时也吸引了更多观众的注意。

同年的杨小楼应邀去上海天蟾舞台表演时,请他担任刀马旦公演,使得上海观众耳目一新,被誉为三小一白(即小楼、小云、小培和牡丹)。荀慧生的表演充满生机与活泼,使得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此后,与周信芳、冯子和、高庆奎等人合作,又名震沪上。

除了表演之外,荀慧生还擅长作画,在1924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并向齐白石、陈半丁等多位著名画家学习,更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提高了艺术素养。在1930年代末期至1940年代初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原因导致京剧一度衰落,但这并没有阻止荀慧生的热情继续发扬光大。

建国后的1952年,他获得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老艺术家表演奖,此外,还曾担任中国戏曲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以及其他多个职务,为京剧艺术改革贡献力量。此外,还有很多学生如吴纪敏等跟随他学习,不计其数,是一个让人们铭记千古的大师级人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