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与宋濂并肩,共编《元史》
王袆先祖王彦超,在五代吴越王钱镠时期担任越州节度使,因避乱迁居至会稽(今绍兴)的凤林乡。随后,他的子孙们逐渐繁衍,所居之地便被称为“王村”,位于今天义乌市南部的毛店镇朱店村。而到了王袆的祖父那一代,家族已经搬迁到了义乌县城内居住。
王袆的祖父,字威仲,是一位深爱经籍、精通朱子理学的人物。他曾历任东阳、常山教谕以及石峡书院山长,以其卓越的教学才能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赢得了尊敬,被誉为“南校先生”。
父亲王良玉,则是一位性格高雅且对经史研究有浓厚兴趣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他曾担任婺州路儒学训导和常山教谕。夫人的三个儿子中,有三人都继承了父亲优秀的一面:大哥叫裕,小弟叫补,而正是这位年纪介乎二者之间的小兄——正是我们今日要说的那个名字—— 王袆。
在宋濂撰写《送王子充字序》时,便提到过这个名字,“蔽膝”即古代围裙,这种装束最初用兽皮制成,后来改用布帛制作,以此取名为“蔽”。这种做法既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显示出他们追求古道热烈的情怀。
黄溍虽然很欣赏他的才华,但从未把他看作自己的师傅,而是以同行相待。这份平等的心态反映出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他们在书信往来中也互称为“先生”。
随着时间推移,当人们需要寻找某些知识或文章时,他们首选不再是直接联系黄溍,而是通过寻找由王袆撰写而成的事务。每当有人手持那些作品,那种喜悦仿佛能触及天边,一如珍宝一般珍惜不已。于是,不仅文名远扬,而且与同门好友宋濂齐名成为风云人物。
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当国家政治腐败民情衰微之际,忧国忧民之心油然而生于他的胸膛。他著文阐述世事洞察,对朝廷选将、择相、建官治民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在那篇宏伟壮丽又详尽入微的大作里,他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篇文章洋洋洒洒,如流水般绵密细腻,每一个字句都透露出无限智慧和深沉情感。那篇巨作最终北上京城大都(今北京)呈献给朝廷。
在那个历史交错之际,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像这样,用笔点破迷雾,用心揭示真相。而现在,我们回望过去,将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放在我们的视野中,让他们继续启迪我们前行,就像星辰引领航船一样指引方向,为我们的未来铺设光明道路。
Copyright © 2003-2023 www.qulishi.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趣历史网 沪ICP备18003587号-7 联系QQ:2409929560 意见反馈
标签: 主题教育党课讲稿2023专题党课 、 教育考试网站官网 、 教育名人名言 、 河南教育考试院 、 爱的教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