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总结履霜知冰于物品考察

在一场细雨中,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静接受了采访。她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微信对话框不断弹出新的消息,她低头浅笑着回答问题。三年的努力和心血似乎都没能得到机会施展,但她并没有气馁。

李静组织了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合作,他们聚焦于应用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以解决2022年北京冬奥会应急医学保障场景下的事件分析和时效救治问题。这套系统旨在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强化冬奥会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其功能定位是辅助现场医护人员制定救治决策,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运动员,还有现场的教练员、工作人员甚至观众,所以各种各样的细节都要考虑在内。

他们所做的事儿就是为“快”打通绿色通道。一旦某个运动员在赛场发生意外,需要急救,伤情是否会发生致命致残并发症,风险程度有多高,是否需要转运,转运到哪里,是否需要手术,以及如何正确处置,最优方案是什么……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这套系统宛若一位洞悉敏锐的“指挥官”,第一时间通过精准计算获得明确的数据支撑,为出最好的处置建议提供支持。

这套系统包括智能伤病情预测和风险评分、智能伤病情判断以及智能线上群体监测三大功能模块,可以实现危重伤病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针对“场馆坍塌”、“踩踏”、“火灾”等冬奥赛事中18种主要应急医学保障场景进行处理。

这个项目从内部验证、交叉验证到动物实验、实际验证,一直持续至今。每一步骤,都经过反复校验,每次结果都是通过严格标准来审查。在这个过程中,也走过弯路。比如最初他们以为名字一样测出来的指标都一样,但后来被临床专家纠正,他们才明白原来每台设备的实验数据各有侧重,不可以混为一谈。

尽管遇到了很多挑战,但李静坚持认为:“难是难,还得过嘛。我们允许沮丧,为期一天,然后第二天重新开始。” 没有窍门,没有秘诀,一数一据,用最踏实最保险的办法构建起了一套智能诊疗体系。这套系统不仅能够预知未来,而且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况给出最佳建议,让医护人员对于危重伤病员更好地综合管理能力。

李静的话语里充满了坚持与希望。她说:“我希望自己的经历,不要再有人碰上。” 她的心愿虽然美好,但是圆梦却充满了挑战。但无论如何,她都会继续前行,因为她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一条道路。而这一切,就是履霜知冰——理解透彻,并将之付诸实践的一个例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