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教科研网李德仁院士的科研接力故事

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他的荣誉榜上可谓锦上添花。在荣誉面前,李德仁谈起了自己的责任,谈到了中国的人才培养。作为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李德仁在1957年考入大学,开始学习测绘。1963年大学毕业后,李德仁工作了多年,直到1978年政策恢复后开始读研,他用一年时间完成的博士论文,不仅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还为他赢得了国际认可。

博士毕业后他返回祖国,在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众多领域先进测绘系统的实现当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命名为“李德仁方法”。说这些成就是他凭借天赋和勤奋创造的,可谓确凿不疑。他讲起过去时,也并不讳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

然而,当提及他的学术生涯时,无论是在哪个环节里,他总会提起两个词——老师和学生。他既是一位老师,也是一名学生,他的一生也离不开这两层身份带给他的经历。一位是他的硕士生导师,是中国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之卓;另一位是他的博士生导师,是德国阿克曼教授。“这两位导师都是世界权威”, 李德仁回忆说,“教育我怎么做学问,更怎么做人。”

1978年的那份决定,让王之卓免试录取他做自己的研究生,并鼓励他去 德国深造。在那里,即使在阿克曼教授看来,这个来自远方的大陆小伙子的潜能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当了大教授了,我们对每一个技术细节都不会比学生强,” 阿克曼曾这样告诉过他,“在每个技术分支上,他们比我们强,我们只是在宏观上把握得好一点,看得更远些。”

除了尊重学生,对他们有信心支持,这还包括不断向他们学习,从而引发全场掌声。此外,还有关于如何做学问的问题:“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 这正是李德仁始终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所坚持的一个原则,把学生们带到最前沿,让他们进行跨越式研究。

如今,一百多名由他培养出的博士研究生中,有许多已经成为了一流大学或研究所中的领导者。这对于80岁高龄的一代人物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对于那些被视为子孙辈的人来说,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有很多学生当上了教授、领导。” 李德仁骄傲地说。“就像一块磁铁,将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 朱欣焰教授这样评价着这个大家庭。而对于这样的家庭,只要有一丝希望,一缕光芒,就足以激励每个人继续奔跑,因为科学永无止境,而接力的精神,则将永恒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