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儿科研究所李德仁院士的科研接力故事

在荣誉的海洋中,81岁的李德仁院士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他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并列院士,也是武汉大学教授。2021年,被授予“最美科技工作者”殊荣,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的肯定,更是一次对他生命旅程的回顾。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之旅上,李德仁谈起了自己的责任,谈到了中国的人才培养。

1957年,一个聪颖勤奋的学生踏入大学校园,那个年代里,他选择了测绘这条道路。1963年毕业后,他投身于工作多年的日子中,不知不觉间,一段新的征程即将开启。那一年政策恢复后,他重新开始读研,并在1981年硕士毕业后前往德国深造。在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地方,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那是一个关于误差可区分性的世界难题,它被世人称赞为百年难题。

博士毕业后的他带着成果和希望回到祖国,在这里,他用心投入到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众多领域先进测绘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德仁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选权迭代法,这项方法至今仍被称作“李德仁方法”。

对于这些成就,无疑是凭借天赋和勤奋所创造,但更值得我们铭记的是,是如何通过师生之间无私传递知识与智慧,让每一次探索都成为可能。而这一切,都始于两位导师——王之卓和阿克曼,他们以他们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事迹影响着李德仁的一生。

王之卓教授给予他的第一课,是关于学科研究要不断向深部发展,同时相互碰撞、交叉融合。这一点,对于一个追求科学真理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强烈的心灵触动。而阿克曼教授,则教会他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即使是在技术细节上也要像学生一样勇敢探索。

正因为有这样的指导思想,李德仁能够不断推动自己和他的团队走向学科前沿。他总是在寻找那些最能激发出潜能、最能让人超越自我挑战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交付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实现跨越式研究。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培养出那么多优秀人才,从而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人才流动链条。

今天,当我们站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大门前,看着这个充满活力的机构,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那个时代的声音,那是一个关于接力、创新与奉献的声音。当我们回望过去,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关于科学精神传承与延续的一个故事,而当我们面向未来,我们相信这将继续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股力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