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教育科研网李德仁院士的科研接力故事

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他的荣誉榜上可谓锦上添花。在荣誉面前,李德仁谈起了自己的责任,谈到了中国的人才培养。作为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李德仁在1957年考入大学,开始学习测绘。1963年大学毕业后,李德仁工作了多年,直到1978年政策恢复后开始读研,他用一年时间完成的博士论文,不仅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还为他赢得了国际认可。

博士毕业后他返回祖国,在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众多领域先进测绘系统的实现当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命名为“李德仁方法”。说这些成就是他凭借天赋和勤奋创造的,可谓确凿不疑。他讲起过去时,也并不讳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

然而,当提及他的学术生涯时,无论是在哪个环节里,他总会提起两个词——老师和学生。他既是一位老师,也是一名学生,他的一生也离不开这两层身份带给他的经历。一位是他的硕士生导师,是中国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之卓;另一位是他的博士生导师,是德国阿克曼教授。“这两位导师都是世界权威”,李德仁回忆说,“他们教给我怎么做学问,又怎样做人。”

1978年,由于王之卓不拘一格免试录取他做自己的研究生,并让他去 德国深造。在那里,加曼赏识他的聪慧,让他“快点读”,并支持他毕业后回国工作。而且,他们都有着对于人才培养理念的一致:“如果我有什么思想,就是要向我的学生不断学习。”这样的思想曾在全场引发过掌声。

除了尊重、支持和关爱,对学生来说,“做学问要做到学科前沿去”的信念也是从两位导师身上学会到的。因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实验室,都将自己放在最前线,每一个问题都要勇敢地迎刃而解。这正是科学研究所需,这也是接力传递知识和智慧所必需。

80岁后的今天,即便身处繁忙之中,但仍然坚持这一信念,将国家需求融入每一次创新,将新时代要求转化为新的驱动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比那些充满活力的青年更能激发出科学灵魂,更能推动科技发展。而对于那些已经走过青春路途却未忘初心的人们来说,那份对科学探索永恒追求的心志,则成为我们共同记住他们的一种方式。

如今,从LIUDEREN先生那儿,我听到了这样的话语:“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但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被安排在关键岗位上的少年们,他们带着无限憧憬,一往无前的步伐,如同行云流水般紧跟着LIUDEREN先生,而LIUDEREN先生则始终站在那个灯塔上,为他们指引方向。我想,这或许正是我应该记录下来的故事——关于一个时代的大师,以及这个时代大师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精英队伍。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铭记的情谊,有着那么一点点神秘色彩。但更多的是,它是一个温暖而真实的情感交响曲,用来表达我们对知识界巨匠那份敬仰与尊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