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戏曲作家沈和,字和甫,其生卒年份至今仍为谜团。杭州人沈和,不仅工书法、词翰,并且精通音乐,创立了以南北调合腔制曲的新法,被后世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所创作的《潇湘八景》、《欢喜冤家》等套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沈和的大部分作品逐渐散失,只有少数几部杂剧留存下来,如《祈甘雨货郎朱蛇记》、《徐驸马乐昌分镜》等。这些作品虽然不多,但足以显示出沈和在戏曲创作方面的卓越才能。
钟嗣成在其著作《录鬼簿》中评价说:“五言常写和陶诗,一曲世传冠柳词,半生书法欺颜字。”这表明了沈和在文学艺术上的高超造诣,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与创新。
朱权则在《太和正音谱》中赞扬他的词曲格势,说它如同“翠屏孔雀”,形容他那优雅而又庄严的情感表达。在那个时代,他的事迹被仔细思量,却始终无法完全揭开他的神秘面纱。就像一幅未完成的人物画,让我们可以想象,但却无法真正看到真实的他。
因此,我们对沈和这一历史人物充满好奇,也期待有一天能够完整地了解到他的故事。但即使如此,这些已知的事迹也足以证明,他是一位无可争议的地道文艺大师,对于国学诵读来说,无疑是一个难以忘怀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