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与宋濂并肩,共同编纂《元史》
王袆的祖先王彦超,在五代时期的吴越国,被任命为越州节度使。为了避免战乱,他带领家人从会稽迁移到义乌,并定居在凤林乡。随着时间的流逝,家族成员逐渐增加,这片土地便被称作“王村”,位于今义乌南部毛店镇朱店村。直到王袆的祖父那一代,他们已经搬到了义乌县城。
王炎泽是王袆的祖父,也就是威仲。他致力于学习经典,对朱子理学有深入研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担任东阳和常山教谕,以及石峡书院山长。他以其优秀的教学能力而著称,学者们尊敬他为“南校先生”。
父亲王良玉字怀璞,是个性情高远、对经史研究有浓厚兴趣的人。他曾担任婺州路儒学训导,然后又成为常山教谕。王良玉与妻子共育了三个儿子:裕、袆和补,其中袆排行第三。
宋濂在《送子充序》中提到,“蔽膝”(即围裙)源自古代兽皮制成,最终改用布帛制作,以此来保留古老传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将这名词用于存古之道。
黄溍认为不能将自己和其他同辈相比,因此在跟随他人的时候,不以师自居,而是视为同道中人。当他们之间进行书信往来时,就使用“先生”相互称呼。不久后,人们了解到尽管受师命所托,但所有向黄溍求助的事务,都直接找到了 袆撰写的手稿。一旦得到这些作品,每个人都感到欣喜若狂,将它们视如珍宝。随着时间推移, 袆 的文名日益扩散,与好友宋濂齐名。
至正八年(1348年), 袆 目睹国家衰败、民风堕落的情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情油然而生。他写了一篇文章,全盘考察国家大事,对朝廷选将用兵、建官治民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篇文章非常长达七八千言,被呈交给朝廷审阅。在北上京城大都(今北京)之后,他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勇气,为历史留下了印记。
标签: 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 、 国学数典 、 梁冬 国学堂 、 第八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 、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