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历史的见证者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河中他以1322年的生辉至1374年的归隐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起

王袆:与宋濂并肩,共同编纂《元史》

王袆的祖先王彦超,在五代吴越国钱镠时期担任越州节度使,为避乱而迁居会稽(今绍兴),后来子孙渐多,所居村落便称为“王村”,位于今义乌南部毛店镇朱店村。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成员在义乌县城内定居。王袆的祖父、字威仲,是一位深造经籍的学者,以朱子理学著称,他曾担任东阳和常山教谕,以及石峡书院山长,被尊称为“南校先生”。

父亲王良玉,以其高洁的品格和对经史研究的热情闻名于世。他曾担任婺州路儒学训导和常山教谕。在家中,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裕,次子叫补,而三弟即是历史上鼎鼐文人、与宋濂齐名的大才子——王袆。

宋濂在给友人的信中,对“蔽膝”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并将这一词汇用作了对他的尊称。而黄溍则视他为同道之交,不以师生相待,而是以平等之心互动交流。人们知道,无论有何求助,都直接找寻于王袆,因为他的文章被认为如珍宝一般难得。

随着岁月流转,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国政日益混乱民风日下,他写了一篇宏大的文章,从朝廷选将、择相、建官治民取土用兵等方面提出革新方案。这篇充满见解且详尽性的文章长达七八千言,最终北上京城大都(今北京)呈递给朝廷。

在这段历史旅程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个时代人物的一生,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文关怀与文化传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