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与宋濂并肩,共同编纂《元史》
王袆的祖先王彦超,在五代时期的吴越国任职,他因避战乱而迁居至会稽(今绍兴),后来定居于义乌的凤林乡。随着子孙们增加,居住地便被称为“王村”,位于今日义乌南部毛店镇朱店村。到了王袆的祖父那一代,便在义乌县城内生活。
王炎泽,即字威仲,是一个深厚经籍、专攻朱子的理学之士。他曾任东阳、常山教谕以及石峡书院山长,以其善教著称,被尊称为“南校先生”。
父亲王良玉,则是一位性格高雅且热衷于研读经史的人物。他曾担任婺州路儒学训导和常山教谕。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王裕、王补和最年幼的中子——王袆。
宋濂在《送友人序》中提到,“蔽膝”即古代围裙,最早用兽皮制成,后改用布帛,这也是为了保存古老文化的一种方式。
黄溍认为不能将自己与一般同辈相比,因此也不自视甚高,而是以平等之师相待。在通信时,也互致尊称。此后,人们知道了他受师命所托,为他撰写文章,并对此感到欣喜若狂,将其视作珍宝。随着文名远扬,与同门宋濂齐名,他们共同主编了《元史》,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贡献。
至正八年(1348年),当时国政腐败民风堕落,使得忧国忧民的情绪油然而生。这促使他撰写了一篇宏伟文章,对朝廷选将、择相、建官治民及取土用兵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其文章长达七八千言。在这篇作品中,他展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卓越智慧。
最后,他北上京城大都(今北京)上呈朝廷,此举标志着他不仅文学造诣深厚,而且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标签: 国学讲座 、 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 开放的美国学府 、 中国学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