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其字为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山东省境内)。由于永嘉之乱,他家族迁移到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在那里定居下来。刘勰在梁朝中担任多种官职,并因长时间担任东宫通事舍人而被后世称为“刘舍人”。
关于他的生卒年份,有不同的记载。据《文心雕龙注》推测,刘勰可能生于宋泰始初年(约公元466年左右),卒于梁普通二年(公元520-521年)。另有学者认为他生于泰始二、三年间,卒于大同四、五年间(约公元538-539年)。《梁书·刘勰传》中提到他的祖父是宋司空秀的弟弟,而《宋书·刘秀传》则指出秀是从兄子也。这两条信息相互矛盾,现今学者王元化等人通过研究认为《梁书》的说法不可信。
尽管如此,这并没有阻碍人们对他的家庭背景进行探讨。根据史料显示,他的家族并不显赫。他祖父无官位,而父亲曾任越骑校尉,但早逝。此外,他本人一生未婚,不娶,也一直保持着清贫生活。在上定林寺求学期间,他深入学习佛理,同时广泛阅读经史百家之书与历代文学作品,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在这段时间里,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刘勰最终创作了著名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完成于齐和帝中兴二年的某个时候。
在其仕途中,刘勰曾担任过多种职务,如奉朝请、中军临川王萧宏及南康王萧绩的记室、车骑仓曹参军、太末令以及步兵校尉等。与昭明太子萧统关系亲密,他们共同讨论古籍,与后来的文学总集《文选》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此外,当昭明太子去世后,他受命与沙门慧震撰写经典,在撰写完成之后便弃官出家为僧,以慧地为法号。不久即去世。
作为一个思想复杂的人物,对儒佛思想交融持开放态度,但其晚年的夜梦孔子表明儒学仍然是其核心思想。而且,即使他最后选择了成为一名僧侣,这也是因为他对于社会责任感淡薄。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心雕龙》依然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中的儒家思维作为指导,为文学界贡献了宝贵见解。
除了撰写《文心雕龙》, 刘勰还留下了一些关于佛教的话题的小文章,其中包括《灭惑论》(收录在唐初失传的文献汇编弘明集第八卷)和另一篇刻石像碑铭文——“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目前保存在会稽掇英总集第十六卷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