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字伯温,号潜夫,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广东番禺(今属广州市),具体日期不详,但根据传统记载,他大约在1869年或1870年出生。
康有为逝世于1927年5月4日,在北京病逝。他的死因是肝癌,其晚年生活相对困顿,经历了多次政治迫害,最终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去世。
康有为的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他提出的“兴中会”运动,即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这使得他被视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人物;二是在文化和学术领域,他倡导新式教育,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如《论百姓》等。
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康有为不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还留下了一些文学作品,如《太平天国史》、《孔子改制考》等。然而,由于他的许多行动与主张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因此他也曾遭受过严重打压,被迫流亡海外。在流亡期间,他继续从事文化工作,并尝试促进西方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