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55年出生于华亭(今上海松江),1637年在那片繁星的天际永远地逝去。他的生命跨越了两代人的时光,他的艺术和学问则是他生命中最为璀璨夺目的部分。他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他的才华俊逸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沉浮。
万历进士之选,他踏上了仕途的阶梯,被授予编修的职位,并最终升至礼部尚书这般高位。在官场上,他以谦逊著称,但在书画界,他却是一位无人能敌的人物。他善于鉴赏书画,对名家作品了如指掌,无论是颜真卿、魏晋唐宋还是后来的米芾、邢侗和张瑞图,都被他深刻研究并融会贯通。
董其昌的行书古淡潇洒,如同清风徐来;楷书则有颜真卿那种率真的韵味;草书,则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祭侄稿》,兼具怀素之圆劲和米芾之跌宕,这些都成为了他独特风格的一部分。人们常将他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列为“明末四大书家”。
作为一名禅者对待艺术,不仅仅是在技巧上下功夫,更在于精神层面的探索。因此,在他的世界里,便形成了南北宗这样的分法,以文人正脉自豪。他曾自言:“作画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仅是一句口头禅,更是他生活中的信条之一。
传世作品如《云山小隐图》卷,现在安静地藏匿在故宫博物院,而《遥山泼翠图》轴,则躺在上海博物馆等处静候观赏。这份珍贵又持久的是非凡而神秘,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精美绝伦的手迹留给我们,如《论画册》、《唐人诗卷》、《琵琶行诗卷》、《前后赤壁赋册》,每一幅每一首都是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而其中尤以《前后赤壁赋》的墨迹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笔下的深厚文化底蕴,而且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结体宽绰取颜真卿布白而不强作恢弘,用笔潇洒随意取米芾奇宕潇散,每一次落笔都充满了新意,从未走入老套,因此它成为了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一份珍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存着这一篇杰出的墨迹,让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董其昌先生那超凡脱俗的心灵世界,那里的墨水流淌着智慧与情感,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完全形容,只能通过心灵相通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到的东西。
标签: 国学大师网 、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 、 全国学联的基本任务 、 中国学校 、 国学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