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道,字力山,是一位杰出的法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他出生于1888年,在重庆市开县临江镇长大。早在年轻时期,潘大道就展现出了其对法律的热情和卓越的学术才能,他曾留学日本并在早稻田大学学习经济学,并师从章太炎学习经史子学。在此期间,他还加入了同盟会,这表明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反抗清朝统治有着深厚的兴趣。
1911年,潘大道回国后,不久便参加了清政府的学部考试,并且很快就在四川省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包括四川省法政专门学校教授、成都法制局局长,以及参与创办共和大学等。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了他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敏感度。
随后,潘大道又前往北京大学任教,并且在1919年冬天再次赴美深造。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还接触到了更多关于宪政和民主理念的知识,这些都是他未来的政治活动中所依赖的一手资料。
1922年,当国会恢复后,潘大道被选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此时他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国家事务,对抗北洋政府尤其是曹锟贿选行为表示强烈反对。此举使得他成为曹锟心中的敌人,最终导致他不得不离开北京去上海居住。
然而,即便如此,潘大道仍然没有放弃对国家命运关注,他继续通过撰写文章、讲演等方式发挥影响力。1926年夏,他接受上海法科大学校长职位,一方面是为了逃避北洋政府的压迫,同时也希望能够利用这个平台来推广法律教育和维护公正合理的事业。
1927年的春天,由于《党论旬刊》的出版与宣传工作繁忙,加上频繁奔波于南京“工作人员养成所”进行教学任务,使得他的日常生活变得异常紧张。当这一年的10月14日上午9点钟,在走向上海法科大学校园途中,被特务暗杀身亡。这一事件震惊全国,让人们认识到当时社会上的暴力与无知,以及对于像潘大道这样的思想先驱们如何遭受迫害。
尽管生命短暂,但潘大的遗产却深远。他留下的作品如《力山遗集》等,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人文精神财富,而他的奋斗精神则激励着无数追求真理、勇敢抵制压力的先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