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道,字力山,是一位杰出的法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他出生于1888年,在重庆市开县临江镇长大。早在年轻时期,潘大道就展现出了其对法律的热情和卓越的学术才能,他曾留学日本并在早稻田大学学习经济学,并师从章太炎学习经史子学。在此期间,他还加入了同盟会,这表明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反抗清朝统治有着深厚的兴趣。
1911年,潘大道回国后,不久便参加了清政府的学部考试,并且很快就在四川省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包括四川省法政专门学校教授、成都法制局局长,以及参与创办共和大学等。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了他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手腕。
1917年秋天,潘大道回到四川 province, 并被选为国会议员。此后,他又担任过四川省政务厅厅长,并一度代理过省长。这段时间里,他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为推动宪政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2年,当时面临着内战与外患困扰的中国,被选为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然而,由于曹锟贿选一事,他不得不离开北京前往上海,以避免遭受迫害。在曹锟倒台之后,潘大道再次返回北京,同时也兼任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教务长及律师工作。
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事件后,由于段祺瑞政府残酷镇压学生运动,对学生造成严重伤害,使得 潘大代替律师代表学生控诉北洋政府罪行,这份正义感使得他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人物之一。
1926年夏天,潘大道接到了上海法科大学校长的邀请,一家人搬到上海居住并担任该校职位。在此期间,他致力于整顿校园管理,同时继续进行教学工作,以《宪法》和《社会思想史》作为主要课程内容。他以其博大的知识、激昂的情绪以及不断探索新理论而赢得了广泛尊敬和爱戴。
在南京定都后的蒋介石时代,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办《党论旬刊》,意图通过这份刊物来指导社会发展、监督政府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过,最终在1927年的10月14日上午9点45分,在去往上海法科大学途中,不幸遭到了特务暗杀身亡,其遗体安葬于重庆开县临江镇家的墓地。尽管生命短暂,但他的精神却影响深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关键事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