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道,字力山,是一位杰出的法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他出生于1888年,在重庆市开县临江镇长大。早在年轻时期,潘大道就展现出了其对法律的热情和卓越的学术才能,他留学日本,并在早稻田大学经济科深造,同时也师从章太炎学习经史子学。在此期间,他加入了同盟会,这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组织。
1911年,潘大道回国后,不久就参加了清政府的学部考试,并成功通过。随后,他被聘为四川省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并策动巡防左军管带刘秉章反正,对推翻清朝统治做出了贡献。
1912年4月,潘大道任成都法制局局长,与其他人共同创办了共和大学。但当共和大学解散后,潘又离开成都前往上海,从事撰写杂志文章等工作。这段时间内,他不仅是《雅言》、《大中华》、《甲寅》等杂志的知名撰稿人,而且在社会上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
1917年秋,当张澜任四川省长时,再次邀请潘大道回川任省府秘书。同一年,由于国会恢复选举议员之需,潘由四川省议会选为国会议员。不久之后,他又改任省政务厅长,并一度代理过省长职务。此外,还曾短暂留学美国,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1922年国家再次恢复国会时,潘被选入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一职。他继续致力于推广民主理念和法律教育,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作出贡献。
然而,在曹锟贿选事件中,因为他的坚定立场和激烈批评,使他成为北洋政府眼中的敌手,最终遭到了迫害。在曹锟倒台后的1923年,又返回北京担任律师及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教务长,但这并未改变他的命运。当段祺瑞制造学生惨案“三·一八”后,由学生委托担任律师的事实上更增加了他与北洋政府之间的冲突。
1926年的夏天,由于家庭原因以及对个人职业发展的一种转变,潘大道接受上海法科大学校长职位,此举标志着他从政治领域走向教育界。他致力于整顿校园管理,同时还承担教学任务,如《宪法》和《社会思想史》的讲授。他的知识渊博、演讲能力强,以及新颖见解,都使得他深受学生欢迎,也让自己的人格魅力更加显著。
1927年的春天至秋季间,因蒋介石南京定都之事,而主持创办《党论旬刊》,以指导社会、监督政府,为实现其关于法律制度改革而努力奋斗。在此期间,还应南京“工作人员养成所”的邀请进行课程讲授,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更好地服务民众与国家利益构建之旅。
最终,在1927年的10月14日9时,即在上海法科大学校园内,被特务暗杀身亡,不幸逝世前夕,其遗作尚未完全整理出版,只有部分作品流传至今,其中包括1932年的《力山遗集》,这一作品收集并编辑自其生前所著作,让我们能够窥见那时代伟大的君子如何用智慧与勇气面对历史风雨。
标签: 国学堂 、 韩国学生 、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 、 国学网站 、 国学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