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子思探秘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出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壽八十二岁。在春秋战国时期,他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接受了曾参的教导,曾参是孔子的高足,这意味着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将其传递给孟子。因此,子思被视为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占有重要位置。

关于他的生平,《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年龄六十二岁,但具体的生卒日期不详。这可能是因为他的父亲孔鲤早已去世,而他本人的年代与祖父相当。尽管如此,他在儒家学派发展史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他继承了中庸之术,又开启了心性之论,对宋代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在北宋徽宗时期,他被追封为“沂水侯”,而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尊称他为“述圣”。

《中庸》作为《礼记》的一部分,是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作品之一,它包含了一系列关于德行、品质和行为准则的哲理,其中包括对文王、武王和孔子的赞美,以及强调道德修养应该基于内心自然而不是外界标准。此外,《中庸》的作者还提倡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即认为人的本能天生善良,只需要发挥出来就能达到完美。

在思想史上,《中庸》被视作人性论和孟子性善论的先驱。在这部作品中,“君子”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阐释,他们应当遵循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不要过分追求外界认可或物质富贵,而应专注于个人修养和内在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庸》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它与《大学》、《论语》、《孟子》的合集,被称作《四书》,成为中国古代儒家的核心经典之一。朱熹对这些经典进行了注解,使其更易理解,同时也使得《四书》的流传更加广泛,从此成为每个学者必读之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