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简介: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但考进士不中。此后,他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并以其古文作品受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推重,为桐城派古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辛亥革命后,他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以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在翻译方面,他与魏翰、陈家麟等合作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如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德》和托尔斯泰《恨缕情丝》,这些作品向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对开拓人们视野产生了重要影响。

林纾思想变化:

戊戌维新前,他主张改革儿童教育和兴办女子教育,在《闽中新乐府》中反映了他的进步思想。

辛亥革命后,他转而支持保守思想,对于五四运动中的白话文提倡表示反对,并认为应该坚持传统的经典文学。

林纾学术主张:

他崇尚程朱理学,但同时批判宋儒之虚伪性。他认为学习古代文章应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和超出法度外之道力,不仅要“取义于经”、“取材于史”,还要“多读儒先之书”、“留心天下之事”。

林纾作品介绍:

他最自豪的是自己的古文作品,其中包括《畏庐诗存》,但删去了他早年的抒情诗集《闽中新乐府》。他在京时,与吴汝纶论《史记》的用心深得吴先生首肯,并推重吴评点《史记》的发神枢鬼藏之秘。

总结来说,林纾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其在文学界和翻译界都有着显著的地位。他的一生充满了探索与创新,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西方,无不展现出了他的开放态度和广阔视野。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也逐渐陷入保守思想,使得他的晚年成为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情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