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军事林纾专栏

林纾简介: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

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在辛亥后,他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并推重桐城派古文。

林纾的作品多样化,其中以《畏庐诗存》和《讽喻新乐府》最为知名。他还参与了翻译工作,如《茶花女》与《迦因小传》,这些作品都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还是一位画家的代表作包括山水画和花鸟画,以意笔勾勒出山水之秀丽或花鸟之生动。

林纾的人物评价是他在文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译界的泰斗”。他的思想变化从最初的维新思想转变为保守,最终反对五四运动中的白话文学提倡。

在学术主张方面,他崇尚程朱理学,但也批判宋儒虚伪性,同时维护封建礼教。他认为学习桐城派古文应该注重变化,而不是仅仅模仿传统。这一点体现在他对桐城派古文的批评以及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他认为学生应该懂得如何将传统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的模式。

总结来说,林纾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古典文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翻译家,还是一位艺术家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信仰,对于当时社会进行着积极而又独特的声音表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