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的田地里耕耘赵盼教授谈高级工程师的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7月2日下午3时,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大厚村红水河边的一片甘蔗农田。照片中的“80后”青年科学家赵盼“躺平”了。不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干不了农活”,躺平前,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的这个年轻人刚刚赶了百公里的路,收集了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

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赵盼说。

身体流汗,心里比吃甘蔗甜

7月2日,赵盼在隆安县丁当镇实验基地的实验田里忙活了一上午,完成4小时的样品收集,又驱车3个多小时赶了百公里的路到红水河大峡谷边上的甘蔗农田。累极了,他便躺在地上眯会儿。

中午赶上大雨,赵盼和同事们浑身被浇了个透,他们把衣服稍微晾了一下又继续工作。其实,不晾也可以,那里的37℃高温、60%湿度,不多久又会被汗水浸透。不过,赵盼还是决定晾一下。“这是对太阳的尊重。”他诙谐道。

赵盼是微生物所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从事的是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简单来说,就是在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的情况下,最大的产量和产品质量增加,让作物种植户经济收入提高。”

近年来,与仲乃琴一起,他们先后研发出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并建立了一套马铃薯丰产增效技术体系,有力地推动了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科技扶助活动。在甘蔗等更广泛农作物上,他们开始新技术试验和示范。

作物变了,你们需要改变产品配方。你能适应本土土壤类型和耕作模式吗?你的技术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增加投入成本?很多人心中都充满疑虑。但如今,在河池市那片试验已经进行到了第四年的阶段,那些胆大的农民贡献出的数十亩试验场,用新技术种植长势喜人的甘蔗。当天他们收获的情形很好,一些采用先进种植技巧的大型甘蔗茎高度、高粗率显著超过传统工作方式下的指标。这让心情比吃过甜美果实还要愉悦。

继承传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 把实验室搬到乡间,这是来自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在70年的历史里,从1953年成立至今,该所一直驻守于土地,为解决植物病害问题而不懈努力。那些20岁出头的小伙子就像林传光一样,与工作者并肩战斗,对抗疾病,如同黄河之流般奔腾向前,而他们共同创建出了国家级抗病马铃薯品种——‘虎头’等经典作品。此刻站在21世纪初期,我们新的时代青年科学家依然没有退缩,他们深入观察每一株植物,每一次风吹雨打,都为我们的未来奋斗着,无论城市出身或独生子女,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成为这片土地上的勇士,就像这些曾经无畏挑战的人们一样,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能够面对艰难险阻,将文章写成诗篇,在每一个角落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即使是在最偏远的地方,也有人将精彩展现给世界看。

好的农业科技,要结合实际需求 “真正好的农业科技一定要跟当地实际需求相结合。”这是从事10年的经验总结。在他看来,无论何时何地,要想做出有价值的事业,就得找准位置,与人们紧密接轨,这才是创新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起点。而且,他认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问题,看清方向,从而不断迭代改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这就是为什么他以及他的团队如此坚持下去,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困难如何加剧,都不会放弃,因为他们清楚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那个梦想——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健康食品,让地球变得更加绿色宜居。而对于未来的展望呢?根据目前情况,大约还有两年时间,这期间还需要频繁回到那些希望之星般闪耀的地球角落,以求最后成果能够普及给所有人。(记者:冯丽妃 通讯员:纪海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