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星际秘密必须下田中科院高级工程师赵盼的星科研实践培训记

在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大厚村红水河边的一片甘蔗农田,7月2日下午3时,一位年轻的科学家躺在这里。不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干不了农活”,而是这个来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的高级工程师刚赶了百公里的路程,收集了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他说:“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这名80后青年科学家,在隆安县丁当镇实验基地忙活了一上午,并驱车3个多小时赶到甘蔗农田。在那里,他体会到了身体流汗、心里比吃甘蔗甜的情景。

赵盼是微生物所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名成员。他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简单来说,就是在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他告诉《中国科学报》。

近年来,赵盼跟随仲乃琴先后研发出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有力推动科技扶助活动。如今,他们正在试验新技术,以优化产品配方适应不同土壤类型和耕作模式。

通过对比传统工作模式下的指标,与采用新技术种植的甘蔗茎高、茎粗等生长指标显著提高,这些数据让赵盼和同事们的心里,比吃了甘蔗更甜。

继承传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 是来自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自1953年成立至今,该所一直驻守于田间,为解决作物种植问题提供支持。“植物病理学大家如林传光、 田波、黄河等,当时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只有20岁出头,他们与农民兄弟一起下田。”仲乃琴回忆道。

21世纪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这些青年科研工作者没有退缩。他们深入观察作物长势,不仅要写文章,还要把文章写在大地上。通过实际需求结合,最终实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真正好的技术一定要跟当地实际需求结合。这是从事近10年的切身体会。在他看来,要想了解产业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与当地农民对接。而通过与农民打交道,他们得知运送一包肥料需要12元人工,如果采用新技术,可以减少成本,从而给予农民利益带来。

目前已签订6份产业化合同,并开发出马铃薯、甘蔗专用功能菌肥相关技术产品已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此前两年的时间里,将继续向农民“取经”,以实现成效最终揭晓。(记者:冯丽妃 通讯员:纪海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