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网他们让嫦娥看得清对得稳落得准记国防科技大学嫦娥五号任务参研人员

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成功。喜讯传到千里之外的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参与该项目的科研人员无比激动。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在本次探月任务中,该院多名科研人员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的设计与研制工作,为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探月任务贡献了多项关键技术。

于起峰:给“挖土”的“嫦娥”装“慧眼”

时间回到2015年。湘江之畔,嫦娥五号技术负责人找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起峰,交给他一项技术难度极大的任务。这位负责人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此人也许不会想到,5年后,于起峰给嫦娥五号装上了一双“慧眼”,辅助采样器高效完成了放样、抓罐、放罐等关键操作。

那天会面一结束,于起峰立即召集团队成员开了一个碰头会。“这是之前从未经历过的测量环境”、“采样器上配置的相机已固定,但无法完全满足精密视觉测量需求”……于起峰静静地听着学生们讨论。那日,他们讨论了近三个小时仍意犹未尽。在办公区的墙上,上印着这样一句话:“有必要测量一切可测,并努力使尚不可测成为可测。”这是伽利略的一句名言,也是于起峰多年的追求,更是团队奋斗的目标。

罗亚中:实现环月无人交会对接零的突破

12月6日22时许,当罗亚中的心情终于彻底放下,他笑着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我虽然心里清楚,我们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还是紧张。”敢说出“技术成熟”,这份底气源自罗亚中多年来在交会对接领域深耕细作。多年耕耍,让罗亚中团队成为该领域的一个强大力量。他曾经在2003年进攻这个公认难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张青斌:为精确回收提供引导信息

12月16日22时00分,当张青斌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显示大厅的大屏幕前,他的心情激动不已。此时距离他进场不过5分钟,但距离嫦娥五号着陆还有不到4小时。在此次任务中,他及其团队为让搜救力量更快找到返回器提供精确引导信息。“我太激动,这一天我们盼了快十年,我们的降落伞回收系统动力学理论在这么重要的任务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当婚五月后成功著陆后,他兴奋地说。

经过长达数年的准备和实践,最终,他们以优异成绩圆满完成了这一挑战性的试验,从而为未来的人类登 月打下坚实基础。这段旅程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史上的又一次辉煌篇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