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的田地里耕耘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盼的故事

7月2日下午3时,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大厚村红水河边的一片甘蔗农田。照片中的“80后”青年科学家赵盼“躺平”了。不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干不了农活”,躺平前,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的这个年轻人刚赶了百公里的路,收集了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

“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赵盼说。

身体流汗,心里比吃甘蔗甜

7月2日,赵盼在隆安县丁当镇实验基地的实验田里忙活了一上午,完成4小时的样品收集,又驱车3个多小时赶了百公里的路到红水河大峡谷边上的甘蔗农田。累极了,他便躺在地上眯会儿。

中午赶上大雨,赵盼和同事们浑身被浇了个透,他们把衣服稍微晾了一下又继续工作。其实,不晾也可以,那里的37℃高温、60%湿度,不多久又会被汗水浸透。不过,赵盼还是决定晾一下。“这是对太阳的尊重。”他诙谐道。

赵盼是微生物所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从事的是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简单来说,就是在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的情况下,最大的程度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并修复土壤生态,加强甘蔗种植户经济收入。”

近年来,由于跟随仲乃琴先后研发出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以及建立一套马铃薯丰产增效技术体系,有力推动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科技扶助活动,如今他们又开始新技术试验和示范于更广泛农作物上。在作物变换之处,他们需要进一步优化产品配方,以适应本地土壤类型和耕作模式是否合适?

如今,在河池市已进行四年的试验那亩土地,用新技术种植长势喜人的甘蔗。当天摸底情况很好,对比传统工作模式下的指标显著提高。在绿油油甘蔗茎、高茎粗等生长指标都令人满意,而看着湛蓝天空,这些心情比吃过甜美甘蔗还要愉悦。

继承传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

把实验室搬到 田间地头,这是来自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该所自1953年成立起,就常年驻守 田间,为解决作物种植问题提供帮助。“植物病理学大家如林传光、田波、黄河等,当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只20岁出头,与农民兄弟一起 下 田同吃同住向宣讲普及作物防病知识,并建成全国第一个马铃薯脱毒种薯规模化繁育基地选育出国家级抗病品种‘虎头’等。”

站在21世纪甘蔗稀稀疏疏的地面,上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们没有退缩。这不仅涉及城市出生的独生子女,也包括那些能忍受苦难耐得寂寞的人们深入观察 作物长势数据采集 土壤样品分析书写文章在大自然中。

真正好的技术一定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这是从10年的经验总结出的切身体会。在他的看法之中,要想做好农业技术研究,一定要跟当地农民打交道才能够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看清楚产业存在的问题通过与接触了解得知施可丰缔盟、中仓生态等企业签订6份合同生产各种类型增效型肥料开发专门马铃薯菌肥相关产品已推广应用至全国范围内接下来两年还需更多次返回现有的先进 技术成果最终揭晓。(记者:冯丽妃 通讯员:纪海丽)

标签: